閱讀筆記 – 阿德勒心理學《被討厭的勇氣》

到底是被討厭的「勇氣」,還是「被討厭」的勇氣?

阿德勒心理學到底是甚麼? 

攝影師:Andrea Piacquadio,連結:Pexels

什麼是阿德勒心理學?

阿德勒心理學就是一門「個體心理學」,講述的是人際關係間的溝通和相處

尤其特別針對「課題分離」這件事情,來幫助讀者更快的去融會貫通阿德勒心理學的概念。

萬變不離其宗,正所謂書中提到的人的一切煩惱都源自於人際關係

所以只要掌握好「課題分離」,就可以讓自己活得更幸福。

這本書利用年輕人和哲學家「對話」的方式呈現,當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有時候我像是第三者在看著他們對話,有的時候我又像是「年輕人」一樣向哲學家提問,就好比我正在向一位智者對話一樣。

年輕人的提問有些問題在我看來過於偏激,但是事後在思考某些問題,或是當我向其他人談論阿德勒心理學時,我才意識到那個當下就如同年輕人和哲學家同時出現在我心裡對話一樣。

課題分離

年輕人的發問,也可以看成是現今社會的各種問題,就好比「情緒勒索」。

情緒勒索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最常聽到的是「我都是為你好」、「我這麼辛苦都是為了你,你怎麼就不了解」等等的話語

但是在這部分,哲學家就點出一個關鍵的概念。

比方說當小孩不認真讀書,導致在校成績下滑,這時候做家長的多少都會為孩子操心,甚至鞭策孩子用各種手段讓孩子讀書,最後導致家長心很累,孩子從此討厭讀書。

這就是最經典的「情緒勒索」和「課題分離」的問題

首先,孩子不讀書,最後是誰要承擔結果? 

是孩子本人。


因為不讀書造成生活中的各種問題,比方說未來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或是比其他人在求職上要來的吃力等等。

但同時不讀書可以也造就孩子對於某一方面的天賦特別的出眾,比方說藝術、運動等等。

這些都不是作為家長能夠去控制,甚至介入的課題。

當然,你會覺得身為家長為孩子擔心,所以要督促他、鞭策他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但事實並非如此,有如我剛剛所提到的,不讀書是孩子要面對的課題,作為家長的只能從旁協助,讓孩子在面對自己的課題時抱持著積極面對、處理,而不是排斥、逃避。

任何人對於其他人介入自己的課題,都會覺得被侵犯,最終導致關係破滅。


但要如何去做到「課題的分離」?

去思考「因為這個決定而帶來的結果,最後會由誰來承受?」

阿德勒心理學不是推崇放任主義,而是清楚的知道對方在做甚麼,並且在旁守護、協助他。

圖片來源: pngtree

決定論 vs 目的論

在書中讀到一個例子讓我難忘,甚至有強烈的熟悉感

年輕人的一位朋友,長年不願意踏出家門,踏出家門身體就會有各種反應排斥。

哲學家以這個例子解釋了「決定論」和「目的論」的觀點

先說說蘇格拉體提到的「決定論」

決定論: 只聚焦在過去的原因,因為過去發生的事情導致現在的我。

以那位朋友的例子來說,因為不想出門,所以身體就會有各種反應。

而不想出門的原因,是源自於他的原生家庭,因為父母長期爭吵,使他的內心有了陰影。

而目的論則是將重點放在現在發生這件事的目的


不願意出門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一旦出門了,就不再像從前一樣得到關注,就會和一般人沒什麼兩樣了。

所以總歸來說,他不願意出門而導致的一系列身體反應,就是他想獲取關注的目的。

而阿德勒心理學更點出心理創傷其實是不存在的,心理創傷只是決定論下的產物

我們不應該由過去發生的經驗或是事件來定義自我,而是要由我們去賦予那些經驗的意義來決定。

圖片來源: pngtree

勇氣心理學

其次,阿德勒心理學不只是個體心理學,還是一門勇氣心理學。

就是變幸福的勇氣

要變幸福的第一步驟,就是要有捨棄現有的生活型態的決心


生活型態並非與生俱來,而是自己選擇,由此可見,生活心態是有重新選擇的可能性。

但是大多數的人會傾向選擇維持「現在的自己」,因為選擇新的生活型態有太多不確定性和未知數,因此,即便「現在的自己」不這麼順心,但還是相對輕鬆、簡單的

也就是所謂的「舒適圈」(Comfort Zone)

捨棄現有的生活型態,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放下「如果有什麼條件,我也可以做到」的這種想法。

決定你的人生,是活在當下的自己,與過去和未來都無關。

攝影師:Nataliya Vaitkevich,連結:Pexels


為什麼要討厭自己?

上面提到「人際關係是所有煩惱的源頭」

這部分也包含了自卑情結和優越情結

自卑感是自我主觀的意識,因為人際關係的作用下而感到自卑。


好的自卑感其實對於生活來說有一定的正向影響

覺得自己沒有做好,下一次就會加倍努力。

追求卓越和自卑感都可以是一種對努力與成長來說健康和正常的刺激。

健全的自卑感是跟理想中的自己比較,而不是跟其他人競爭

追求卓越不是要比別人厲害,而是自己要向前邁進

但是不好的自卑感,就會衍生出自卑情結,而自卑情結就是一直拿自卑來否定自己

至於「人為什麼要討厭自己」?

其實跟目的論也有很大的關係,因為擔心如果沒有這些缺點,事情還是沒辦法好轉,目的就是在於「不要受到傷害」

比方說: 「我甚麼都不會,這樣沒有好公司要我吧!」

目的在於: 不要因為沒公司要而感到受傷

做法: 持續保持自己什麼都不會的情況,這樣即便找不到好工作,也有理由可以歸咎

其實說穿了,星座也是這麼一回事。


優越情結也是一種自卑的表現,因為沒有願意靠努力來補足,就會用「表現優越」讓自己沉浸在虛偽的優越感中,說到底,就是不能接受無能為力的自己。

還有一種,就是炫耀自己的不幸

在現今社會,軟弱是個強大的武器。

拿自己不好的過往來和其他人炫耀,進而得到群體之中特別的關注,並且支配著對方。


勇敢的承認錯誤並不是認輸

所謂權力鬥爭,就是立場變成「我是對的」

當對方挑起權力鬥爭的時候,要第一時間避免,因為對方的挑釁或是挑起衝突,就已經缺乏溝通的意義

如果只是一味的憤怒,表示這個人不懂得用其他的方式溝通,這時候最好的方法,是避免權力鬥爭,因為下一步就是「無止盡的復仇」

意見的正確性與勝負無關,承認錯誤、道歉、脫離權力鬥爭,並不是「挫敗」的表現

攝影師:Masha Raymers,連結:Pexels

人生的目標

在《被討厭的勇氣》中,哲學家提出阿德勒心理學所提出的「人生的目標」

行動面:獨立、能與社會和諧生活

心理面:「我是有能力的」、「人人都是我的夥伴」

阿德勒心理學將人際關係分為三大任務: 1. 工作 2. 交友 3. 愛

而這也是所謂「人生的任務」

攝影師:Jopwell,連結:Pexels
  1. 工作的任務: 同事
  2. 交友的任務: 摯友
  3. 愛的任務: 伴侶、親子

首先,工作的任務,顧名思義就是指職場上的同事,上至主管、老闆、下至同事、下屬,都稱之為「同事」

這部分的任務僅止於共同完成一個成果,無論對於對方的觀點是否認同,卻依然一起完成成果、目標,而在合作結束後,關係也中止。


其次,交友的任務,也就是找到朋友關係,是在學校或是工作中甚至場合之外的地方建立朋友關係,這部分重點不在「多寡」,而是彼此關係的距離與深度。


最後,愛的任務,也是三者關係中最親密的,伴侶、親人都包含在其中

愛的重點不在於束縛,而是祝福。

束縛就是內心想要支配對方的一種心態、表現。

人只有在「感覺跟這個人再一起就可以自由盡情地展現自我」時,才能真正感受到愛。

真正的愛是彼此處於平穩、極為自然的狀態

沒有自卑感,也不需要誇耀

而在一段親密關係中,必然會產生「互看不順眼」的時候,這是基於「不想要與這個人互動或是建立關係」的目的所產生的心理狀態。

Ex. 分手後的情侶、貌合神離的夫妻。

一舉解決人際關係中的煩惱

在阿德勒心理學中,否定向他人尋求認同這件事情

如果向他人尋求認同,意味著你的人生將為了他人的期望而活。

為了得到認同而去做了他人希望你做的事情,無論是找工作、找對象、甚至是生活的方式都是

相對的,別人也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望而活,所以當別人沒有照著你的期望而行時,也沒有理由向對方動怒。

圖片來源: pngtree

而認同的需求,則是受到「賞罰教育」的影響,所以在阿德勒心理學也是極度反對「賞罰教育」

因為沒有得到稱讚,就不會採取適當的做法;因為沒有得到懲罰,就會做出不當的行為。

而無論是稱讚還是處罰,都是一種操控。

倘若不為自己的人生而活,究竟誰要為你的人生而活?

猶太教教義

要一舉解決人際關係的煩惱,首先要先理解,你所做的只有「選擇一條自認為最好的路」

而他人對於你的選擇做出什麼樣的評論,那是別人的課題。

Ex. 極度反對兒子的工作選擇的父母,對於兒子而言,那不是他要面對或是處理的課題。

再來,你必須要坦誠面對自己的課題,不對自己的人生說謊。

也就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待而活,還有將自己的人生託付給他人的想法/作法,是對自己,也對身邊的人不誠實的生活方式。

也許你會覺得,這樣很自我中心

但是真正的自我中心是,介入他人的課題還很理所當然,甚至太注重他人對自己的期望或是評價,因為覺得別人隨時都會對自己造成評論,所以為了他人的期望而活。

人沒有理由不照著自己的喜好過日子
圖片來源:  照片由吉安Cescon的Unsplash

真正的自由是甚麼

所謂的自由,就是被人討厭

別搞錯重點,重點不是在惹人厭,而是不害怕被人討厭

即便跳脫出組織的束縛,如果無法做到不在意他人的評價,無法不害怕被別人討厭,也不想付出可能得不到認同的代價,就無法貫徹自己的生活方式

在顧慮別人怎麼想之前,先誠實地貫徹自我,這就是自由的生活

變得幸福的勇氣中,也包含了「被討厭的勇氣」

把人際關係的王牌掌握在「我」的手中,只要做好課題分離,就會明白王牌始終掌握在自己手中

而能改變的只有自己,也只有自己能改變自己,所以想要藉著改變自己去改變對方,甚至因為對方改變自己的想法是完全錯誤的。


人際關係的終極目標: 社會意識

攝影師:Luis Quintero,連結:Pexels

前面提到的「課題分離」只是人際關係的入口,社會意識才是人際關係的終極目標

重點是思考「自己能夠給別人甚麼」

將注意力從自我中心轉變成對別人的關心

所謂找到「歸屬感」就是積極的參與共同體,也就是正面迎接人生的任務(前面提到的工作、交友、愛)

當在人際關係中遇到困難,找不到出口時,首先要傾聽更大的共同體之聲

你會明白,你現在所遇到的困難也不過是「咖啡杯裡的風暴」


何謂「社會意識」?

擁有社會意識,即為

  1. 接納自我
  2. 信任他人
  3. 貢獻他人

接納自我≠肯定自我

接納自我是即便自己達不到,依舊坦然接受那個辦不到的自己

肯定自我是明知自己無能為力,但卻依然相信自己辦得到

差別在於「可以改變」與「不能改變」,並且只關注可以改變的事情。

信任他人→從對自己的執著切換成對他人的關心

意旨相信別人且不附加任何條件,無條件地信任,才能建立深厚的關係

相對的,有條件的相信,其實就是一種不信任

書中的年輕人提到:「假如對方背叛自己呢?」

哲學家回答: 「相信別人是我們可以做的,背叛我們是他人的決定,也是他人的課題,我們無從干涉。」

是的,「課題的分離」貫穿了這本書的基本架構。

貢獻他人≠自我犧牲

貢獻他人並不是為他人鞠躬盡瘁,而是實際感受「我」的價值

比如說: 工作

貢獻他人的概念是: 想著自己可以為別人做什麼,然後行動。


人際關係中縱向vs橫向關係

在阿德勒的心理學中強調的是「橫向」的關係,不管是稱讚還是懲罰,都會形成一種「縱向」的關係,也就是操控。

維持橫向的關係,重點在於「不評價任何人」,如果是建構在橫向的關係,鼓勵或是表達的方式應該是「感謝」、「敬意」和「喜悅」

在《被討厭的勇氣》中,哲學家提出一個很有趣的概念

也就是稱讚其實是「有能力者給予無能力者的評論」,而獲得稱讚的人,會變得更沒有自信

獲得稱讚,是取決於對方或是他人(包含社會觀點)上的價值觀;而得到感謝,是他人因自己的貢獻所做出的回饋。

人只有在覺得自己有價值時才會有勇氣。

人無法靈活運用「我」,這也代表只要在生活中的任何一個人建立一種關係,所有的人際關係都會採用一種關係

社會倫理上的尊師重道、敬老尊賢沒有,但更重要的是保有意識上的對等,該堅持的就要堅持。

相對的,察言觀色是屈服在縱向關係之下、逃避自己的責任,這才是不負責任的表現。

Photo by Brock Wegner on Unsplash

只要存在,就有價值

對於別人有價值這件事情,並不是由他人來認定,而是主觀上認知覺得「自己對他人有貢獻」

以「行為/行動」層級來定義別人或自己,很容易呈現自卑情結或是優越情結,而若只是以「存在」的層級來看待自己和他人,則更容易感到幸福

所謂以「行為/行動」層級來定義

就是以在這個社會上所付出的貢獻,小至家庭大至整個社區,來定義。

比方說:外出工作的丈夫跟在家當家庭主婦的妻子,何者會對於這社會更有貢獻?

答案是兩者皆是。

前者常常會以自己在社會上的地位、金錢的多寡來壓制後者,但是當前者脫離了現在的層級,比方說退休,則他的價值將不復存在,進而感到自卑。

社會的意識自身開始,不需要考慮其他人是否參與或協助,只要一人開始,就容易帶動身邊人執行。


人類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歡自己

所謂的幸福,就是貢獻感

透過他人的認同所獲得的貢獻感,是不自由的,這樣依然是為了他人的期望而活。

只要自己有感受到自己對於某人有用處的主觀意識,就是所謂的幸福。

而有些人會成為「特殊的存在」,因為想要得到「特別的關注」而脫離「普通」的狀態。

最常見的就是「問題兒童」→ 阿德勒心理學稱之為「簡便的追求卓越」

因為這些人缺乏了「甘於平凡的勇氣」

變得特別是因為無法接受自己平凡

平凡≠平庸≠無能
而是我們不需要刻意誇耀自己的優越性

變動式人生 vs 實現式人生

變動式人生: 在還沒到達終點,都是失敗的

實現式人生: 在前往終點的路上,就是在實現自我的過程。

如果把人生視為一連串的剎那,就是無數個點所組成的

我們要注重的是每一個剎那是如何度過的

那麼視為人生為一條線而去規劃未來這件事情,是不存在的

沉溺於過去、不斷張望未來,而沒有重視於「當下」、無視於無可取代的當下

就是人生最大的謊言

人生並無所謂的意義,人生的意義由自己給予

持續相信並且明白: 所謂世界是只有「我」才能改變它。

而追求自由、幸福的導航之星,就是貢獻他人,無論做甚麼都可以。

必須有人開始去做。就算其他人不配合,也跟你沒有關係。

應該由你先開始,完全不必考慮其他人是否提供協助。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Alfred Adler (1870-1937)
Photo by Fernando Brasil on Unsplash
讓我們一起邁向幸福

如果你對這本書有興趣,可以到我的專屬連結購買 → 傳送門


哈囉讀者你好,

感謝你持續的關注我的文章,若是你覺得我的文章有幫到你,請不要吝嗇的幫我按個讚

若是你覺得我的文章對你身邊的人有幫助,也請你幫我分享給那位需要你幫助的親友

若是你喜歡我的文字,也很歡迎你持續追蹤我

最後的最後,如果你有想要跟我分享的,或是希望我可以更好的地方,也歡迎你在底下留言。

我們下一篇再見 Ciao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