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誤解了「阿德勒心理學」思想,但其實貫穿整個阿德勒心理學的核心概念,就是「愛」
在第一本書中,書中哲學家說過一句話,「無論任何人,從這一瞬間開始就能獲得幸福」
而所謂的幸福,不是只是停留在原地就可以擁有的,一定要在自己邁出步伐的那條路上持續不斷地前進,才能夠獲得。
而為了幸福,人人都必須做出「人生重大的抉擇」,那這抉擇究竟是什麼呢?
讓我們一起看下去。
如果還沒看過第一本的話,建議可以先到我的上一篇文章瀏覽
如果喜歡這一本書,底下也會有實體書和電子書的連結提供給你
目錄:
哲學是一種生活態度
首先,阿德勒心理學不是什麼宗教信仰,它是一個人生的哲學。
保持著「不知道」就是對人生的每一個瞬間產生好奇而繼續追尋答案。
對於阿德勒來說,人生的目標分成行動面跟心理面。
這邊來複習一下,所謂人生的目標就是:
行動面:獨立、能與社會和諧生活
心理面:「我是有能力的」、「人人都是我的夥伴」
而教育的目的就是「自立」,諮商的目的是「再教育」
因為這社會中還有他人,所以學習人類要過得幸福所需要的「知」
這其中就包含了要如何在共同體中存活、要與他人維持甚麼樣的關係,還有怎麼樣在共同體中找到自己的安身之處。
也就是「理解人性」。
教育者/諮商師必須要對自身的角色任務有所自覺,如果捨棄了「自立」這項目標,不管是教育或是工作上的指導都會變成一種強制性的要求。
所謂的尊敬就是如實的看待他人
教導的一方去尊敬被教導的一方,如果少了尊敬,就不會有良好的關係,而沒有良好的關係,自然在言語上就無法好好溝通。
而所謂的尊敬,不是尊崇對方的地位,而是對人類最基本的尊敬
尊敬對方可以是他自己,不強加自己的想法在對方身上,如實的看待對方。
尊敬對方是這世上獨一無二的存在。
如此,就已經很足夠了。
社會意識 (Social Interest)
社會意識經常反映出身體的脆弱,無法與他切割分離。
– Alfred Adler
社會意識在第一本也提到過,而在阿德勒的思想中,社會意識表示的是對社會/他人的關心,也就是脫離對自己的執著,對他人付出關心
這是朝向一切人際關係中所需要的尊敬,具體行動的第一步
簡單來說,就是對他人在意的事情給予關注,也包含自身主動投入。
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所以必須給予最高級的尊敬
只是以對等關係去對待,同時對他們有興趣和在意的是抱持同理心。
所以,由教導的一方去實際向被叫導的一方展示,何謂尊敬。
將尊敬散撥出去,因為它是人際關係中的第一步。
而社會意識其實存在於每個人的內心,它於人類的認同有著深厚的關係。

明知不幸,為何還不願意改變?
大多數人都知道自己其實是不幸福的,但為什麼還不願意改變?
關於這個問題,哲學家給出的答案就是: 因為害怕死亡。
改變意味著死亡,要放棄眼前的自己,才能有嶄新的自己。
所以再痛苦,也想著照現在這樣的自己就好,然後肯定自己的現況。
但是要記住,在我們的世界中,過去是不存在的,現在的你隨時可以定義你的過去。
能夠決定人生的,只有此刻的自己。
阿德勒心理學中為何否定「賞罰」?
對於賞罰制度,第一本書中哲學家提到,在阿德勒心理學中是反對且否定的
認為賞罰制度不應該存在在我們的世界中。
首先,大人在教育小孩時,經常會使用「打罵教育」,但其實仔細思考,小孩其實不是要刻意搗蛋搞破壞,而是不知道。
大人因為小孩不知道的事情責備他,是不是有一點太不通情理。
但是接下來,我們要說的是知道的事情卻依然刻意去做,就是所謂的脫序行為

脫序行為五階段
阿德勒將脫序行為分成五個階段,階段越高,嚴重性越高。
而共同的目的,都是為了要獲得群體中那個最特別的地位,也就是後面會提到的「安身之地」,或是「歸屬感」。
教育者/家長/領導者們要做的,就是讓他們了解自己不需要變得特別,也同樣有價值,並且對於他們所關注的事情給予同理心,也就是尊敬他們。
第一階段: 尋求稱讚
這個階段的孩子會努力扮演一個「乖孩子」,或是在職場上扮演一個「努力上進的員工」,他們的目的,都是為了獲得稱讚
但是他們表現的不是全然都是「好的行為」,他們會針對「會被稱讚」的行為去做。
而如果在上位者,或是教育者因為他們行為去稱讚了他們,就會導致他們只做這些會被稱讚的事情,其餘的一概不理。
所以,身為主管、老師、家長,要去看到的不是他的行為,而是他背後的目的。
這一階段的人要多去注意他們平日細微的言行舉止。
第二階段: 引起注意

這一階段的人,在得不到稱讚之後,就會選擇做出「只要會引起注意的事情」
積極的孩子,就會開始搗蛋搞破壞;而消極的孩子,就會選擇無能的形象引起注目。
第三階段: 權力鬥爭
這一階段的孩子,就會開始挑起戰爭,開始不斷挑釁、反抗他人,消極的孩子會變得不配合,或是不聽話來挑起權力鬥爭。
所以只要意識到你面對的是一場權力鬥爭,就要立刻馬上從對方的戰場退出。
第四階段: 復仇
在權力鬥爭沒有成功的情況下,也就是對方紋風不動,而他無法從這場鬥爭中取得勝利,就會進行復仇計畫。
他們會針對那些不認同這個無可取代的「我」來進行愛的復仇
也就是會做出一些對方討厭的事情來引得對方的關注,甚至會尋求對方的憎惡。
透過憎惡的情緒中取得關注。
有些人會藉著傷害自己、毀損自己的價值,來向對方控訴「因為他自己才會變成這樣」
自殘和繭居,都是屬於這階段常見的狀況。
如果脫序行為發展到這一步,就要尋求毫無利害關係的第三人協助了。
第五階段: 證明自己無能
這階段的人會因為有「不要再對我有任何期待」的想法出現,才會與「證明自己無能」有關
這階段的人大多都是對於人生感到絕望,打從心底討厭自己,所以設定自己什麼都解決不了。
而為了不再經歷這樣的絕望而選擇逃離所有的課題。
其目的已經不是獲得特別的地位,而是為了不再受到傷害。
他們會一味的厭世、拒絕所有課題、也拒絕來自身邊人的期待。

教育者的工作和責任,就是避免孩子或是受輔導的人繼續往更深的階段前進。
「懲罰」就能讓罪過消失嗎?
剛剛提到的打罵教育,其實也是懲罰的一部分。
阿德勒認為,如果「責罰」有效果的話,為何教育者/家長總是在責罵呢?
很顯然,這並不是一個很好的教育手段,而是一種暴力的溝通行為。
也就是強制對方順從自己的意思。
甚至,在脫序行為中,被責罵也是他們想要的結果之一,因為自己做了足以被罵的事情,而讓自己有英雄般的成就感。
以「暴力」之名的溝通
溝通的目的是什麼?
溝通就是為了要達到雙方意見一致,當雙方都達成一定的協議和共識,溝通才具有意義。
而在溝通中對於爭辯感到厭煩,或是認為在爭辯中毫無勝算的人,就會以暴力進行溝通。
畢竟,暴力是最低成本也是最輕鬆省事的溝通方式。
利用暴力的手段讓對方屈服,但這也是人類不成熟的表現,而利用暴力式溝通的人,也不會得到尊敬。
因為當他人受到「斥責」時,潛意識裡就會洞察到這個人是不成熟的,而伴隨這這樣的想法,對方就不會給予尊敬,而是輕蔑。
常見的暴力式溝通: 拍桌叫罵、大哭大罵、大聲吼叫。
「憤怒」,是會讓人與人關係疏遠的情緒
– Alfred Adler
給予孩子自己選擇人生的權利
大人們會傾向於讓孩子處在未成年的狀態,也就是不自立的狀態。
一方面是擔心自己被追究責任,另一方面則是擔心自己的權力和威信因為孩子自立後瓦解。
說到底,就是為了明哲保身。
如果要給予孩子真正的尊敬,就應該讓孩子決定自己的一切,即便做出錯誤的選擇,本質意義上要負責任的是孩子本身,和父母一點關係都沒有。

從競爭法則轉成合作法則
前面提到阿德勒反對賞罰制度,並且提到反對的其中「懲罰」的原因。
這裡要來說明「獎賞」的部分
阿德勒認為「稱讚」會導致競爭關係,因為想被稱讚,所以每個人致力於做那些會被「稱讚」的事情。
然後競爭的種子就這樣悄悄被種下,共同體將會受到以褒獎為目的的競爭法則所支配。
而有競爭的地方,就會有不正當的行為、謀略。
每個人看待彼此,從「大家是我的夥伴」變成草木皆兵,進而出現了脫序行為。
但首先,出現脫序行為並不是個體的問題,而是存在在整個共同體的競爭法則所導致的結果。
阿德勒相信,任何的行為都有一個對象。
他們的脫序行為是針對你,因為他們在向你求救。
所以要避免這件事情,組織中必須要貫徹真正的民主主義,也就是沒有賞罰,沒有競爭。

人生本就從不完美開始
書中的哲學家提到,其實每個人從小就帶著「自卑感」長大,這個自卑感是人類努力成長的催化劑。
因為人類天生的發展因素,導致於身體發展趕不上心靈發展。
大人能做的,小孩也能做,但礙於身體發展的關係做不到而苦惱,於是就有了自卑感。
可惜的是,大人只依身體上的條件,無視於孩子的內心。
「自我認同」的勇氣
人類抱持的最根本的需求就是「歸屬感」,也就是不想被孤立。
– Alfred Adler
大家都想成為特別的存在,不想成為「其他大多數人」。
而為了追求這一份認同,就會處於一種「依賴」的狀態,而陷入無止盡的追求認同,永遠無法得到滿足的人生。
但其實不是向他人尋求認同,而是只能憑著自己的意思,達到自我認同。
就是因為缺乏身為普通人的勇氣,才會不斷的尋求他人的認同。
但事實上,不應該把定位放在與他人不同,而是將價值放在自我認同上。
不願意認同自我的人,總是與他人比較,其實就是欺瞞他人、對自己不誠實的生活方式
記住,個人特質不是相對的,而是絕對的。

阿德勒的教育手法,是和學生建立「交友」關係
這句話乍看之下很難理解,後面會一一解釋,我先在這邊簡單帶過。
阿德勒認為,教育不外乎掌握人生的三大任務,也就是工作、交友和愛
而教育者應該用交友的方式和學生建立情感,而不是工作的方式。
畢竟學生第一次學習到交友的場所就是學校。
阿德勒心理學的核心: 人生的任務
所謂「人生的任務」指的就是個人在生活中所必須直接面對的課題。
也就是: 工作、交友以及愛的關係,簡單來說是人際關係的課題。
前面提到過: 人生的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而相對的,人生的幸福,也是源自於人際關係。

「信任」vs 「信用」
- 信用: 在附帶的條件下相信對方
- 信任: 不附加任何條件,單純出自於內心的動機。
對於「工作的關係」來說,就是處於一種「信用」關係。
兩者因為外在因素,或是基於利害關係而締結的一種關係,比方說: 合作夥伴/同事。
而「交友關係」則是不因外在因素或是任何利害關係,純粹基於內在的動機而締結。
在交友上,並沒有所謂「一定要和對方成為朋友不可的原因」的一種關係,單純因為自己喜歡眼前的他人而締結的情感。
為何「工作」也是一種人生課題?
在前面有提到,人類是不能獨活的生物,因為人類的脆弱而發展了分工的社會和文明。
所以工作變成了人類的一個課題之一。
但是對於阿德勒而言,工作的任務不只是單純的勞動任務,而是以與他人的連結為前提的分工合作的任務。
我們應該要工作、合作與貢獻
– Alfred Adler
而為了與他人分工合作,且因為我們無法心意相通,就必須要相信他人。
工作不分貧富貴賤
分工的根源就是來自於人類的「利己之心」
– 亞當斯密 (蘇格蘭哲學家)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 人類純粹基於利己之心的組合,而構成了社會的分工制度。
阿德勒相信,在利己之心的前面,就是「貢獻他人」。
而所有的工作都是共同體中必須要有人去做的,我們只不過是各自分擔而已,所以職業不分貴賤。
而我們的共同體存在於許多的工作,也因此我們的社會才充滿的多樣性。
如果是不具備任何價值的工作,就會被社會淘汰;能夠長存在社會中的工作,都具有一定的價值。
要記得,個人的價值不是以他從事什麼工作來判斷,而是他對於工作的態度來決定的。
在分工的關係中極為看重個人的能力,但是要不要與眼前的他人來合作,就是取決於對方面對自己工作所採取的態度。

尊敬是屬於「信用」還是「信任」?
尊敬的定義是: 不將自己的價值觀情形加諸到他人的身上,尊重對方可以是「他自己」。
所以,尊敬的源頭就是「信任」對方。
而教育的入口就是尊敬,所謂的尊敬就是信任,基於信任的關係,就是交友的關係。
所以書中的哲學家不斷的跟年輕人說,要以「交友」的關係去和自己的學生建立情感。
要先相信
相信並不是照單全收,而是即便眼前的他人說謊,我們也要連同她說謊的部分認同眼前的這個人,但要對於他說的話抱持著懷疑的心態。
真正的相信,是一個徹底主動的影響力,而不是被動的希望對方相信自己。
要別人相信自己,首先自己要先相信他人。
對方要不要相信,是對方的課題;相信,是從自身先開始做起。
人只聽得進去「願意相信自己」的人所說的話,而不是對方的意見正確性為何;所以孩子面對大人會有「不聽話」或是「反抗」的行為、心態,是源自於孩子認知上覺得大人不相信自己。
「愛鄰舍如愛自己」 – 《新約聖經.路加福音》
在《聖經》中有這麼一段話: 「愛鄰舍如愛自己」
也就是說,你要像愛自己一樣去愛著他人,如果無法愛自己,就無法愛別人。
如果沒辦法相信自己,自然也就不會相信他人。
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其實並不是因為太愛自己,而是由於無法如實的接納自己,所以始終處於不安之中,才會完全只在意自己。
「歸屬感」其實是來自於信任,所以想要透過「工作」來取得認同感,是無法獲得幸福的,因為工作的認同,是認同你的能力,而非你的個人。

平淡無奇的日子才是考驗
在一次世界大戰之後,阿德勒身為當時的軍醫和哲學家,他思考的問題是: 要如何阻止戰爭。
他發現,只要可以發展出任何人都理當擁有的那種是他人為夥伴的意識,也就是他一直提倡的社會意識,就可以避免戰爭。
也就是將他人視為夥伴,對於眼前的他人寄予信任。
如果想要消弭戰爭,就必須要先從爭端中解放,這部分必須要以身為全體一部分的自己去思考並踏出最初的那一步。
並非以置身事外去談論全體的問題。
而踏出那一步之後,真正的考驗才開始,也就是要如何在每一天平淡無奇的日子中維持。
人類的愛
說到愛,第一個從你腦中浮現的是什麼?
對於阿德勒來說,人類的愛既不是命運安排,也不是自然發生,而是建構而成。
這裡指的愛,是各種形式的愛。
正是因為他基於個人意願的力量,從空無一物開始建構而成,愛的任務才會如此艱難。
它並不是純真又自然的作用
– Alfred Adler
從被愛到愛人
如果你不斷想著一個你很想要的東西,當你得到之後沒多久就感到膩了,這其實只是因為你的「佔有慾」獲得滿足了。
本質上跟感情是一樣的。
大多數人聚焦在童話故事中王子和公主的幸福美滿大結局,但是阿德勒專注的是,當電影落幕之後兩人結合的關係。
婚姻其實不是愛情的墳墓,而是考驗雙方愛情的起點,因為現實生活從此刻開始延續下去。

愛是「兩個人共同完成的課題」
在家庭、學校,我們學習了「個人的課題」和「群體的課題」
但是兩個人的課題卻不曾受到任何教育。
阿德勒認為,真正幸福的人生,應該是兩個人共同完成的,而為了獲得幸福,就必須踏進人際關係。
所謂的幸福,就是貢獻感,只要擁有我對某人有用處的主觀感覺,也就是感覺有貢獻感就可以,而在分工的根基之下所流動的就是「我的幸福」,也就是利己之心。
針對我的幸福,追根究底的結果將會和某人的幸福連結在一起,也就是分工的關係 (健全的互惠關係)
這就是工作的關係。
讓交友關係成立的首要重點就是「你的幸福」,無條件地給予對方信任,就是藉由全然的相信對方、一心一意付出的利他態度
這就是交友的關係。
但是,愛的關係,並不是滿足利己之心,也不是滿足利他之心。
既不是為了自己的幸福,也不是為了滿足你的幸福,而是兩個人的幸福
也就是把主詞從「我」或「你」,變成「我們」。
阿德勒認為,如果要如實的獲得幸福,「我」就應該消失不見。
而愛,就是從「我」解放出來的。
所謂「自立」,就是擺脫自我。
所謂的自立,就是擺脫自我為中心的想法,是一種生活態度。
孩子會用「脆弱」來支配大人,為的就是存活下去,得到大人的關注,成為「世界的中心」。
也有很多大人也會利用脆弱來支配他人,因為脆弱就是感情中強而有力且可怕的武器。
但要了解到,自己是世界的一部分,不能永遠都以自己為「世界的中心」而活,要與世界和解。
我們藉由愛著他人,才得以成為大人,所以愛的任務才會如此困難。
認識了愛,接納世界,讓人生的主詞從「我」變成「我們」,從只有兩個人,擴大到整個共同體,到全體的人類。
也就是一直在提的「社會意識」。

人們害怕「去愛」
人在意識層面害怕自己不受人喜愛,真相其實是潛意識裡害怕去愛。
去愛,是在沒有任何保障的情況下採取行動,將自己完全寄託在如果我愛他,則對方心中也會萌生愛意的期待之上。
– 埃里希.弗洛姆 (精神分析心理學家)
由自己先去愛,而不是等待那個來愛你的人。
想要擺脫來自於他人的愛的支配,唯有「擁有自己的愛」。
無關對方對自己有什麼想法,全然的去愛,全然的投入愛裡。
阿德勒認為,沒有所謂的命中注定。一切只不過都是為了排除所有可能的人選。
追求「命中注定的那個人」的目的,其實是為了活在可能性之中,再來就是迴避與眼前的他人有瓜葛,不願踏入進一步關係。
重新選擇自己的生活型態
結婚不是選擇對象,而是選擇生活方式。
我們沒有命中注定的那個人,只有選擇要不要和他發展關係而已。
如果只是等待,一切都將不會有任何改變。
所謂的命運,是要靠兩個人一起去打造的,當你回首過去,那個看似命定的生活,其實只是兩個人一起打拼下來的結果。
去愛的勇氣,就是讓自己變幸福的勇氣。
藉由愛著他人,才能擺脫以自我為中心;唯有透過去愛他人,才能促成自立,終將能發掘社會意識。
真正認識到愛,能夠以「我們」為主詞去生活的話,人生將會有所改變。
而實際了解到光是活著,就對彼此有所貢獻,並且切實感受到包含全人類在內的「我們」。

世界很單純,人生也是。但要維持單純卻很困難,因為「平凡無奇」的日子就是考驗,考驗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勇氣。
結語
阿德勒心理學,不是基本教義,而是「所有人的心理學」
期許它能成為一種人們共通的常識而永續留存下去
最後的最後,感謝你陪伴我讀完這一系列的阿德勒心理學《被討厭的勇氣》
哲學家告訴年輕人,所有的相遇,都是為了「離別」,所有的遇見,都應該朝著「最美好的離別」去努力。
當離別到來時,讓自己能坦然接受「與這個人相遇、共度的時光,並不是一場錯誤」,認真地活在當下。
未來之所以看不見,也無法準確預測,就是因為它擁有無限的可能。
而正因為我們不知道自己的未來,所以才能成為自己命運中的主人。
哈囉讀者你好,
感謝你持續的關注我的文章,若是你覺得我的文章有幫到你,請不要吝嗇的幫我按個讚
如果你想要收藏這一本書,這邊提供合作連結給您: 實體書購買連結 / 電子書購買連結
若是你覺得我的文章對你身邊的人有幫助,也請你幫我分享給那位需要你幫助的親友
若是你喜歡我的文字,也很歡迎你持續追蹤我
最後的最後,如果你有想要跟我分享的,或是希望我可以更好的地方,也歡迎你在底下留言。
我們下一篇再見 Cia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