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不只是汲取作者的眼界想法,還有反視自己的生活。
最近剛把獨慕溪的《你不必活成別人喜歡的樣子》讀完
其中有一段讓我很有感觸。
也就是:二十六歲才實現十六歲的願望,還有意義嗎?

作者有一段話點醒了我,也讓我很慚愧
「我們不希望自己變得碌碌無為,又實在激不起絲毫奮發崛起的動力,唯一能做的只有空喊『一切交給時間,順其自然』的口號。」
其實我的內心一直有想要完成的事項,甚至是希望可以達成的生活模式
起初,是因為覺得自己的規劃不切實際,後來漸漸的覺得沒有方向或是方法去完成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再後來,就沒有了動力。
所以,也就這麼將就地過日子到現在
不滿於現狀,卻又沒有動力為自己想要的生活努力,過的沒這麼快樂,好像也怨不得旁人。
但,這樣的生活,能維持多久?
在工作上找不到成就感就離職,覺得上司太難搞就離職等等的原因
到後來才發現,這一切只是我想逃避一個我不想要的生活。
但是,卻不曾為自己想要的生活而努力,只是到下一間公司,繼續一樣的輪迴。
甚至沒有勇氣認真去規劃並且付出行動,去達成我想要的生活型態。
「人生最遺憾的事情,其實不是失敗,而是你本來可以做卻沒有行動。」
願望不分大小,都應該是要努力去實現,不只是在生日時在蛋糕前面的許願然後期待奇蹟發生。
更不應該,被現實打壓在塵埃之下。
不管是在書店,還是在社群媒體上,都充斥著作者們呼籲大家起身為自己努力的雞湯文章。
按了讚,買了書之後,轉頭就繼續過著一樣的生活,做著相同的事情
然後休假的時候在跟朋友一起抱怨人生,抱怨生活,甚至充滿的「厭世」心態?
或是抱怨自己志不得伸的苦。
說到底,只是自己不願意踏出那一步,為自己規劃。
當真正有機會可以去實現自己想要的生活時,卻被自己的種種藉口婉拒了,寧可回到自己不這麼滿意的日子,也不願意辛苦一點去達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講到我自己都慚愧了,這不就是我自己嗎?
所謂「年老」,並不侷限於年齡,而是我們對這世界的好奇心、求知慾逐漸變淡了
作者用一種苦口婆心的口吻,告訴讀者
「千萬別等到三十六歲時,再來追悔二十六歲時的夢想與人生。」
想要獨自旅行,身上卻肩負著家庭的重擔,不能說走就走。
想要浪跡天涯,卻因為體力不支,無法像年輕時那樣奔波。
最後,當你的條件俱足到足以實現自己年輕時想要的生活,卻因為種種因素,沒了當年的熱忱和動力。
當我讀到這一段時,我想到之前在某處看到的一句話:「行動最好的時機點,就是現在。」
當你想完成一件事情,立刻起身去執行,即便現在無法說走就走,甚至拋下一切任性出走,但是可以為此制定計畫,給自己一個時間點去實現這個目標。
總好過,又被現實埋沒,待到幾年後的某月某日,獨自想起,黯然神傷,悔不當初。

有些事情本就不該太過理智,不應該是合適的時間做適合的事情,而是想做的事情都能第一時間勇敢的去做,那樣便好。
無論是因為感情,還是自己的理想。
總會有各種原因,明明自己很想要,卻不敢要。
覺得自己條件不夠好,配不上自己喜歡的人,等到條件俱足時,對方已不復當年,甚至已然成家。
千萬別讓等待,等成了遺憾。
願我們在多年後的日子裡回首
依舊感謝當年決定踏出第一步的自己
最後的最後,很感謝你的一路支持。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持續追蹤我
IG: 待業的日常廢生活 臉書粉絲專頁: 典娜的吃喝玩樂之旅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也覺得文章有幫助到你或是你身邊的朋友
非常歡迎你將文章分享出去
我們下篇文章再見囉~Ciao